到了杭州,看山、看水、看風景名勝,可別忘了看越劇。這里薈萃了許多越劇名家,也盛產了許多越劇經典。孫女梁爽和孫子釗志知道我是個戲迷,她們在大學學的是藝術專業,自然為我安排了一場越劇盛宴—看著名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出的新版“梁山伯與祝英臺”(以下簡稱梁祝)。正好,我以前在電視里看過傳統經典越劇“梁祝”,那是越劇名家,三次獲得梅花獎的茅威濤老師主演的“梁祝”。今天看她弟子陳麗君主演的“梁祝”,是很有意思的。從中可以看出她們對優秀的傳統經典是怎樣傳承的,又怎樣的守正創新,新版的”梁祝”給觀眾又帶來怎樣的新口味?我充滿了期待。
那天,我們看的是日場,下午兩點半開演。我想,這大白天看戲,看的又是老掉牙的“梁祝”,觀眾會很少吧。當我們來到蝴蝶劇場前的廣場時,這里早已擠滿觀眾,我一看,還大多是年輕人,像我這樣的老者,少之又少。你看,前面還有一對十來歲的小女孩邊唱著“梁祝”中的”化蝶”,邊做著戲曲動作,那一招一式還挺像一對小“梁祝”。我想,這一定是戲曲進校園的成果吧。
我們進入劇場,上千座位的劇場早已座無虛席,我們入座不久,劇場燈光突滅,優美的幕前曲輕輕響起,那是我們耳熟能詳,百聽不厭的“梁祝”主題曲“化蝶”。委婉、動聽而略帶傷感的音樂,慢慢的把觀眾帶入了一個凄美感人的愛情故事之中。舞臺燈光驟亮,音樂轉而歡快跳躍,一對翩翩少年閃亮登場,他們在求學路上的草橋邊相遇、相識并結拜為兄弟。這“草橋結拜”一場,充分展現了兩個年輕演員的藝術功底,唱、念、做、舞,樣樣出彩,把一對純真可愛、求學上進的少年學子演繹得栩栩如生。精彩的表演不斷獲得觀眾的陣陣掌聲。重場戲“十八相送”更為精彩,同窗三載即將分別,結拜的兄弟情、同窗誼,自是難舍難分。其中,英臺難舍的還有她可托付終身的愛情,但這又不好對梁兄表白,于是 一路上英臺只好借景抒情,借物喻意,怎奈梁兄并不知英臺是女子,英臺比喻多了,梁兄反笑她荒唐。當英臺說他像河里那只呆頭鵝時,梁兄干脆生氣不理他了……一個知情,一個不知情;一個忠厚,一個機靈,這種性格的碰撞,不時發出喜劇火花,引得觀眾捧腹大笑,兩位青年演員對人物性格和心理也把握精準,表演分寸也恰到好處,看得觀眾津津有味,笑聲掌聲不斷。這場喜劇極好地為后面的悲劇做了充分的鋪墊。隨后,劇情急轉直下。“勸婚”一場,英臺的極力抗爭,在封建禮教重壓下顯得那樣蒼白無力,不堪一擊。隨后的重場戲“樓臺會”中“梁祝”短暫的相會是那樣的欣喜若狂,那樣的彌足珍貴,最后到了二人即將分別的時刻,英臺一句揪心裂肺的戲曲叫頭:“梁兄!今生不能成婚……”全場氣氛好像凝固了,這凄慘絕望的一聲戲曲叫頭催人淚下,像一把利劍刺痛了觀眾的心,無不動容,無不淚下……這就是藝術的魅力!“梁祝”最后一場的“化蝶”來了一個光明的尾巴,帶給人們一個美好愿望—有情人終成眷屬。觀眾極度沉重的心在歡快的主題音樂“化蝶”聲中,看著“梁祝”雙雙起舞而緩解,以至輕松了許多。
戲,演完了,精彩!新版“梁祝”比傳統“梁祝”還好,全場觀眾的熱烈反映就是見證。新版“梁祝”到底好在哪里,又帶給觀眾怎樣的新口味呢?
首先是戲劇節奏加快了,新版“梁祝”刪減了原版“梁祝”中的“山伯病故”和“英臺哭靈”兩場戲,這兩場戲顯得太沉重、太壓抑,年輕人是不喜歡的。刪減后整個的戲更緊湊,更精煉。原版要兩小時演完,新版只要九十分鐘即可,這更合年輕人的快節奏口味。其二,年輕人喜歡歌舞,而戲曲的本質特征就是以歌舞演故事。所以,新版“梁祝”大膽去掉了原版“梁祝”里的實物布景,騰出更多空間以利歌舞表演。同時更加突出了戲曲另一特點—虛擬化表演。比如“十八相送”中“梁祝”二人過水池、小河、古井、獨木橋、觀音廟、長亭,都沒有實物實景,只需要演員虛擬的表演即可,你不怕觀眾看不懂,這反而給觀眾提供了想象空間,還更有味。其三,新版“梁祝”的音樂設計特別獨特,新版“梁祝”的主題音樂“化蝶"在原版“梁祝”中是沒有的,新版“梁祝”的主題音樂“化蝶”根據劇情的不斷變化,而在音樂表現形式上也不斷變化。其中有合奏、蕭獨奏、小提琴獨奏、大提琴獨奏等等,多樣化的音樂表現形式不但豐富了人物的內心世界,也推進了劇情發展。喜歡音樂的年輕觀眾聽得如癡如醉,喝彩高呼。其四,新版“梁祝”的主演都是越劇界嶄露頭角的年輕人。主演梁山伯的陳麗君,我們湖南人并不陌生,她經常受邀參加省臺芒果頻道的“乘風破浪”欄目的演出,和同行拼歌舞,展才藝。她還參加過央視春晚的演出。曾獲國家級“梅花獎”,已經小有名氣了。扮演祝英臺的李云霄也很不俗,她多次獲越劇的最高“白玉蘭”獎。年初她和陳麗君主演的“新龍門客棧”連演160場,場場爆滿。新版“梁祝”中,二人又聯袂演出,可謂珠聯璧合,大獲成功。她們成功的秘訣在哪里?跟資料介紹,她們除練好過硬的戲曲基本功外,還刻苦學習了現代歌舞,以至于她們在越劇演出中巧妙地加入了一些現代歌舞元素,所以,很合年輕人口味。
浙江小百花越劇演出的新版“梁祝”,很好的詮釋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,而觀眾,特別是年輕觀眾就喜歡這樣的越劇新口味。
來源:綏寧文聯
作者:劉天龍
編輯:龍莉婷